一日中午出去觅食,饭菜上桌,发现商家附赠了一盒蜜桃味饮料。
打眼一看:简陋的字体,土气的大粉红,风格大概停留在十年前……不用看配料就知道它会“甜入人心”。
扫到生产商信息那一栏后,意外发现亮点,拿给身边的同事:“你老家的牌子哎,认识不?”
她好奇地凑过来看了一眼,告诉我:这个牌子,自己从小喝到大,算是“地方驰名品牌”了。但在大上海,是第一次见到。
这盒粉红饮料的贸然出场,让我也产生了一种穿越感,顺带着调动起深藏的某些回忆——小时候,无论有没有零花钱买吃的,每天总要和小伙伴去几趟小卖部,盯着架子上的零食两眼放光。
一毛两颗的糖果、五毛一袋的辣条、一块钱一瓶的汽水……有许许多多,陪伴了我们长大成人的零食饮料牌子。
多年后,我们长大了,开始吃三只松鼠、良品铺子,买各种网红奶茶和气泡水,把“种草”“养生”“低卡”这些新潮词汇挂在嘴边。
而那些“家乡限定”的本地品牌们,像这盒蜜桃汁一样,逐渐退出了小卖部和商超的货架,被遗忘在遥远的过去。
它们,似乎正在加速消失。
01 再也买不到的童年零食,正在“消失”的地方牌子
2019年,歌手刘森在网易云发了一首歌《县城》,一万多条评论里,前排的是来自“烧机哥_”一条留言:
“其实,北上广深大概只占全国面积的0.33%,加上新一线城市,也只是占了全国面积的3%。在剩下的97%的土地上,有着约300个地级市,3000个县城,40000个乡镇和66万个村庄。全国约84%的人在这里消费,生长。”
除了人,绝大多数的地方品牌,也在这97%的土地上扎根生长。县城们感叹失去了年轻人,地方品牌除了失去人们,还在失去小县城。
在2018年前后,自媒体上突然涌现一波“回忆杀”。大家回过头来突然发现,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吃的零食、喝的饮料,那些承包我们童年的本地牌子,基本都买不到了?
80、90后“有钱也买不到童年零食”的回忆杀
“消失”不是现在才开始的,毕竟线下“血战”的故事从来没有停止过。过去数十年间,可口可乐百事、娃哈哈、旺旺、今麦郎、达利们构建出千亿下沉市场,很多地方品牌连大点的超市都进不去,只能在小卖部、夫妻店、餐饮店站一站脚跟。
前段时间,娃哈哈宣布推出非常可乐无糖系列,属实又带起了一波怀旧。这款“中国人自己的可乐”再次活跃在大众面前时,自带一种沧桑的故事感。可乐百事的城墙,娃哈哈这种全国大品牌突破起来都极为艰难,更不用说一众地方牌子了。
重庆商报曾报道,沉寂了20多年的天府可乐,历经艰辛终于得以复出后,在刚刚起步的2016年和2017年,便遭遇挫折,利润亏损额分别达到1387万元和1695万元。[1]
还有一个品牌,则经历了从地方到全国,又回到地方的大起大落。
“始创于1986”的华丰方便面,在上世纪,靠一款三鲜伊面走出广东,一度风靡全国各地。但随着康师傅、统一双雄驾到,2000年前后华丰开始走下坡路,逐渐退守广东本地市场。2018年,“华丰方便面要退出市场”的传言一度甚嚣尘上,让不少人挥洒了一波眼泪。
如今在广州,还能常遇见它的地方,就是本地商超的低层货架,还有麻辣烫小店。
当然,地方品牌的“消失”,归结于竞争、垄断也并不全面,还有更深层的原因。以方便面为例,世界方便面协会(WINA)数据显示,2013-2017年,中国市场的方便面需求从462.2亿份下滑至389.7亿份,累计下滑约15.7%。[2]
这意味着什么呢?即使一个品牌把方便面做到“地头蛇”,能和统一康师傅平分货架,也要经受得住产业大环境下行的考验。
再联想到汽水、辣条、果汁、瓜子、糖果等,我们童年的这些回忆,经常是“重油重盐高糖”集中地,从小就被父母列入“不健康食品”清单。看颜值、论花样,讲健康和新潮,和“美好生活的升级需求”一起大踏步的我们,或许早就选择丢下了它们。
02 元气森林们“入侵”小县城
如今,除了传统大牌,和地方品牌抢生意的,还有新消费界的大小“boss”。
即使我们已经度过了12个年头的双十一,习惯了元宇宙、数字人这些概念热播,食品饮料等快消品的线下即得性依然没有消失。这也是为什么,新消费品牌们都开始在线下持续加码。
去年年底,元气森林将2021年的线下销售目标从21亿元一口气提高到75亿元,工厂、夫妻老婆店都被纳入攻占目标。[3]
其中的一些插曲,不少人可能已有耳闻。譬如在河北某家夫妻店,为了抢回货架,元气森林与农夫山泉两大品牌的销售人员,彼此发生了一些物理层面的冲突。就算本地品牌的销售员个个会“咏春”,怕也很难在巨头们的夹缝中生存。
据晚点报道,今年元气森林无糖气泡水卖出了1亿箱,其中80%来自线下销售。[4]我对此是信服的,毕竟它已经铺进了老家的大小商超。
巨头之下的品牌们,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细分,与传统品牌争夺落脚点。
比如另一款气泡水品牌清泉出山,正在主攻二、三线城市的便利商超、学校、网吧、洗浴中心等渠道,以避开巨头锋芒。
此外,便利店趋势对地方品牌也算不上友好。《2021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》指出,2020年,中国便利店门店规模达到19.3万家,其中传统便利店14.4万家,同比增长9%。[5]
除了全家、罗森、711、美宜佳、天福等传统连锁便利店,京东、苏宁便利店这些新式连锁,加上各种地方连锁,正取代越来越多的夫妻店、老婆店这些“小流通”。
一方面,便利店的主客群是年轻人,已经成为新消费品牌的主战场之一。以罗森为例,据报道,今年以来,新品牌供应商在罗森的增长率保持在30%以上。[6]
另外,连锁便利店与夫妻老婆店不同,对SKU有严格的把控,新品牌想要进入,可能需要支付高昂的进店费、SKU条码费、陈列费等,甚至打折促销支出、补货管理费有时也要品牌方承担。比起规模小、“土气”的地方品牌,各种大牌和新消费品牌更有流量和议价能力。
03 互联网刮起“怀旧”风,地方品牌迎来了第二春?
有一句经典语录: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,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。
互联网+怀旧风潮,可能就是地方品牌的那扇窗。
不知道什么时候起,怀旧零食店成为了全国各大景点、商业街的标配。店铺里,鲜亮复古的招牌,堆得满满当当的小货架,除了价格翻了几番,其他确实很童年。
80、90后的网友们,当起了“自来水”,在抖音、小红书、B站这些地方,为家乡美食发出无数“考古帖”。江苏的、河南的、江西的、东北的、成都的、潮汕的……在这里,你可以种草上百个可能从来没听说过的零食、饮料牌子。而且,包装越老土,越容易上榜。
辣条这种全民美食,只知道一个卫龙?对不起,还有鸽鸽辣条、鞋底辣条、拳王辣条、威龙辣条、麻辣王子辣条……虽然名字各种奇奇怪怪,但每个辣条里装的,都是青春。
在不受新消费“宠爱”的方便面界,河南的北京方便面、杨掌柜方便面、大豫竹方便面,还有幸运方便面等等,都体验了一把“一不经意就成了网红”的滋味。
我们随机选了10个左右的地方牌子,在淘宝和天猫上搜索发现,大多数产品可以达到月销几百、几千,少数能到月销两三万件的水平。
心智、情感、口碑,这些都是天然优势。对比为吸引年轻人抢破头的新消费们,土气的地方品牌的“触网重生”似乎格外轻松。
不过,正如“红利”本身意味的短暂,地方品牌想在品牌性上深化,借势而上,长远看来并不容易。
纵观网友们列出的安利清单,一个地方少说十几个,多则二三十个牌子。它们身上的标签极为统一:便宜、好吃、童年零食,没有什么品牌个性。就像新消费,当大家都开始做0糖,0糖便成了失去辨识度的普通标签。
地方和怀旧的属性也构成了它们的天然局限。试想象,一个东北人和一个浙江人聊本地的品牌,很难讲会互相共鸣。
地方品牌们的线下渠道,大多铺设在一个或几个城市,或是本省,触达相对有限。比如,我们都知道椰树椰汁,你知道还有椰树牌菊花茶、冬瓜茶、凉粉吗?我是从没在超市见到过,但它们在海南岛几乎是家喻户晓。
即使是迈入网红界、已经计划上市的冰峰汽水,也暂时未能明显突破地域的限制。根据其2021年7月披露的招股说明书,2020年冰峰的总收入为3.2亿,其中80%以上的收入仍来自陕西省。[7]
而再过个几年,90后们也要纷纷奔四了,Z世代的记忆里,还会有这些地方牌子的位置吗?
比起一时红利,它们面临的危机似乎更令人担忧。 |